【退休無夏】前財務策劃師50歲前退休 謝紹榮:財務自由不等於發達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04/22 17:03

最後更新: 2020/04/22 18:06

分享:

分享:

謝紹榮曾任股票及保險經紀,擁有15年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,於2014年退休。(陳靜儀攝)

要達到65歲退休之齡才過人生下半場,看似遙遙無期,其實只要做好準備,絕對可以提早退休。70後前財務策劃師謝紹榮,撰寫了《食腦本食過世:退休策劃財務手冊》一書,教導如何規劃個人財務早日退休。

屬70後的謝紹榮仍屬壯年,卻已經屬於退休一族。他前半生於經濟金融行業打滾,1990年入讀香港大學經濟系,後來投身金融行業當股票經紀及保險業,2008年在安盛亞洲任職亞洲區投資管理總監,直至2014年退下火綫,過了5年多退休生活,現時還未到50歲。他在2017年起開始在《晴報》撰寫財經專欄,致力推廣財務教育。

財務自由不等於發達

一般人卻誤解,以為財務自由等同發達。他解釋:「財務自由指有足夠的被動收入以應付退休開支,過着自己喜愛的生活模式。這是一個與生活態度相對的概念,每個人的生活質素及成本也不同,最重要是活得自在,不用再營營役役。」

他續說:「我自己的被動收入來源,跟大部分人相若,都是靠出租樓宇和股票收益。即使已達到財務自由,不代表從此遊手好閒,只是我們在選擇未來人生方向時,擁有更大自由度。」

書中除了有理論外,更詳細教導讀者如何透過50/50法則計算退休所需要的資金,相當實用。(陳靜儀攝)

退休理財必要審時度勢

要到達財務自由並退休,他給大家一個重要的理財貼士,就是擁有良好的「習慣、知識、判斷力」。習慣是指養成量入為出、先儲後花的良好習慣,以及要改善心理質素和克服認知盲點的投資習慣。知識是要對金融市場、產品、宏觀經濟發展及規則等有相關認識,切忌一知半解或流於表面,須做足功課。

最後的判斷力則是最難掌握,要學懂審時度勢,主要靠經驗累積。謝紹榮笑說:「我的投資心得就是『收息要識時務』,長短綫投資也要看清大局。要看得長遠、有耐性,作為實力穩健的投資者,要有持貨能力兼輸得起,而並非僅用高賣低買的技巧。」

謝為慈善團體柔靜太極拳研藝社義賣著作,簡接回饋社會。(相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置業為實質資產

謝紹榮補充,踏入中年準備退休,最簡單直接的方法還是買樓。香港是一個很適合投資房地產的市場,比較股票、基金等投資產品,只有房地產是最理想的核心資產,具有可出租、自住及投資的條件。他以一位朋友作例子:「他於90年代因工作搬到上海定居而置業,後來回到香港再次買樓。他並非為了炒賣,而是生活實質需要才買入,選的也只是500多呎普通樓而非豪宅,最後也因為這樣而達到財務自由。」

疫市下投資策略

面對現時全球疫情及金融危機,想退休好像雪上加霜,謝紹榮表示必要有一筆相等於一年年薪現金作為應急款項。他亦建議在亂世投資,應更加着重分散風險,資產配置要重新分配,或作出離岸投資安排。未退休者,不妨趁現時社會及經濟大洗牌,走出舒適圈,運用專長創業,甚至成為斜槓族(Slash),不能僅以同一技能「食老本」。

謝紹榮退休後於2014年進修讀環球政治經濟碩士,2016年畢業。(相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退休後發展個人興趣    

謝紹榮指出,香港人在退休理財方面有很多誤解。對他來說,退休是指「不用再幹自己不喜歡的事情,而不是從此不工作」,就當是切換工作性質,不需要為口奔馳,純粹為興趣出發,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但他不主張只過着終日吃喝玩樂、遊山玩水的生活,反而要將精力及時間放在有意義的事上過日子,如做義工、上興趣班等,甚至再就業。沒有了財務壓力,退休才是發展個人志願及興趣的最佳時機。

他定期在慈山寺及本地寺廟當義工,香港寺廟做義工,探訪僧侶。(相片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記者:張頌婷